隨機手札 雜七雜八之地

寫在第一次目睹潛友淺水昏迷之後

15 min生活雜記
#自由潛水 #潛水

推薦我去上 AIDA 2 課的朋友們因為跟我一樣都是沒上課時考過的好潛友(誤),於是乎這個夏天周末幾乎是沒有一周不去練習自潛的,不過在上周末的時候發生了一個意外,當時衝擊實在很大,這幾天情緒平復之後想紀錄一下。


什麼是淺水昏迷

根據維基百科:

Shallow-water blackout refers to loss of consciousness due to hypoxia during a dive associated with a shallow depth in differing causative circumstances.

個人亂翻譯:淺水昏迷是指在不同的原因下,於潛水過程中因缺氧而失去知覺。

對照上課時教練的講述,因為在閉氣下潛時,我們血液中的氧濃度就不斷下降。但在下潛又上升的過程中因為水壓的劇烈變化,我們身體的氧濃度會瞬間下降,如果本來的濃度其實就已經很低,這個下降程度低過了大腦運作的最低門檻,就會昏迷。


事情經過

那天的事件過程是這樣的:因為那天綁浮球時不慎綁到一個看似固定但其實會浮動的類似金屬物,幾次下潛後發現金屬物已經飄到卡在一個不會著地的地方,而且附近有很漂亮的海扇,在擔心浮球會隨著海流漂移以及傷害到海扇後,當時同行程度最好也是唯一有考過 AIDA 2 證照的潛友,決定將其鬆開重綁在比較淺的地方(這次的浮球也是他綁的)。

那時候是由我作為潛伴一起跟隨下去戒護,在他下潛幾公尺後我隨即跟隨下潛,在還沒著地時看到他已經拆掉繩子準備上升,所以我也停止下潛準備上升。直到要出水面前都在眼角餘光中看到他踢著蛙鞋上升,但在我出水面作了幾次恢復呼吸後發現他沒有出水面,所以我就停止恢復呼吸把頭低到水面下去看一下。

然後就發現他眼神渙散直視前方,並不斷吐氣。沒錯,他 BO(Black out, 昏迷)了。

當下腦中一片空白,立刻游過去將他抬出水面並往浮球拉。在其他潛友想要一起幫助將他抬上浮球的一陣慌亂中他就清醒了,過程大約十幾秒。在他咳了幾口痰之後請他恢復呼吸,確認狀況 OK 之後,就由另一位潛友撐著他與浮球,慢慢游上岸了。


事後討論為何會昏迷

在上岸之後,餘悸猶存的我們作了事件後的討論會議,並檢討剛才事件的經過。這裡也要感謝教練在上課時就已經建立起這樣的模式:每次潛水後都固定坐下來討論剛剛整個潛水的過程。

昏迷潛友的感受

我們詢問他在上升過程中有怎樣的感受,他說他在快接近水面時看著水面覺得水好清澈,下一秒的記憶就已經是在浮球上了。也就是說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要昏迷了,這也跟上課時說的一樣,即將要昏迷的人,除了感覺到很舒服之外其實不會有其他徵兆。

所以落實潛伴制度,並隨時保持警覺真的非常重要。當天其實有同行潛友在下潛前沒有告知其他潛友幫忙看,都是在聽到入水的聲音後才趕快指派人幫忙戒護。

其他潛友的想法

我們在試著理清為何他會昏迷時,有發現幾個可能的因素:

  1. 身體勞累:前一天非常晚睡,約凌晨一點;而又在隔天潛水時很早起床,約早上七點。
  2. 距離上次潛水較久:因為天氣的因素,我們大概有快要三周沒有潛水。需要時間再適應水性可能也是一個因素。
  3. 因為壓力而緊張:因為他是程度最好的人,每次出團也幾乎是寄託他綁繩。但這次我們準備綁繩的地方其實有點深,他在第一次下潛嘗試綁繩時沒有到底就上來了,然後有說他覺得自己看不到底,有點緊張。後來幾次下潛都覺得他滿緊張的,當時的他應該就開始累積緊張的情緒,而緊張會增加耗氧量。我們沒有及時察覺讓他到淺一點的地方綁也是因素之一。
  4. 勉強下潛:事後查看影片,有發現他在上升時會在水面前就會想吐掉氣,他也有自承說覺得快沒氣。後來想想,這其實是下潛深度有點超越他極限的表徵之一。
  5. 準備不完全:後來有發現他每次下潛前的準備呼吸與放鬆時間似乎都很短,我們自己覺得他在這個階段可能沒有作完全準備就下潛了。

發現昏迷時的處理過程檢討

第一時間的警覺

即時發現了這件事情並進行處理,讓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恢復意識,算是這次不幸事件處理過程中的大幸。

當時我看到他沒有出水面時,其實第一個想法是以為他是不是在看水中的什麼東西,但後來想想根本不可能,因為在下潛那麼久之後一定會很急著要回到水面呼吸。

也覺得我們很棒,有落實潛伴制度!

處理時的慌亂

由於我們整團四個人都沒有遇過這個情況,所以在當下也沒有任何剩餘的認知資源要去執行上課所教學的救援步驟。我在看到他昏迷時,腦中只能維持「不要再讓他沉到水中」、「找個可以浮的東西把他撐住」這種基本的概念而已,我現在甚至不記得我是怎麼把他抬出水面並往浮球拉的。

在把他的頭部稍微固定到浮球的過程中,是由另一位潛友移除了他的面鏡(我完全忘記要移除面鏡)。在慌亂的時候,人類真的幾乎只能依據本能行動。將救援步驟練習到近乎本能,我想也是另一個課題。而在把他抬上浮球的過程中,我甚至不小心壓到他的脖子,他清醒後第一句話就是「有人壓到我的脖子」,這其實也非常危險。

而且後來想想,其實不用把他整個人抬到浮球上,以生理男性的體重來說真的很難抬。在上課教學的救援步驟中,其實也只有保持被救援者的面部是在水面上而已。

不准再下水!

那一天因為是要讓沒有考過證照的人練習下潛,可能是害怕自己耽誤到其他人,他上岸後一直希望其他人可以下水,甚至還提出他自己覺得 OK 可以再一起下水的建議。當然完全被我們否決,BO 的人當天不准再下水也是自由潛水的鐵則之一。

事件後的醫院檢查

雖然很快清醒,但由於上岸後他有出現食慾下降甚至輕微發燒的狀況,擔心他是不是有嗆到水或甚至受到感染,有請他的潛友伴侶陪同去醫院檢查,所幸檢查出來都沒事,這幾天身體也已恢復正常。


我個人的情緒處理

在我們順利上岸之後,我的身體才開始一直發抖,並不斷用雙手去碰觸坐在岸上休息的潛友肩膀,想確認他真的在。然後一直到現在只要想到潛友昏迷的畫面,我就覺得很恐懼、頭皮發麻。我在這之前真的完全沒有看過人類昏迷的樣子或是以類似那樣的狀態存在過,那種兩眼無神直視前方的樣子真的非常嚇人,再加上海水會讓整個人變得很陰藍,我想我應該這一生都會記得那一幕。

我觀察其他人似乎都很快就由事件的餘波中恢復過來,但我那天只要被問起早上去潛水的事,就會想到那個畫面,身體會不由自主顫抖並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可能是因為只有我看到那個畫面吧,已經是類似有點 PTSD 的狀況了。因為大學是念心理學,也有自我覺察到情緒狀況,有試著透過重述或是其他方式讓自己鎮靜與放鬆下來。

後來晚上因為實在受不了,就試著在臉書上用文字把事件經過記錄下來當作發洩,也感謝很多朋友的鼓勵,當時真的滿消沉的,覺得為什麼自己完全把上課教的救援方式完全拋到腦後,好廢啊、好弱什麼的。

但這幾天沉澱下來之後,我試著告訴自己:即便如此令人無法直視,這確實也是自由潛水的一部分。

自由潛水很棒,它不需要太多的裝備,可以專注於欣賞眼前的海中美景、可以用輕鬆的方式與魚兒共游,但伴隨而來的就是風險與責任。憋氣的不舒服以及隨時對自身的身心覺察,都是負擔這份「自由」必要的代價。只要繼續進行自由潛水,總有一天我就會遇見這樣子的事件,甚至是自己成為需要被救助的人。


落實潛伴制度並保守地自潛

永遠不要超出你的極限,有一個簡單的檢查方法:如果你感到壓力或逐漸增加的恐慌感覺,那麼你已經超出了你的極限。在這種情況下,你不應該潛水。如果已經在水下,立刻中止你的嘗試,回到你的放鬆練習,直到你準備好,或改變你的潛水的目標。

Oli Christen (2018),AIDA 2 手冊繁體中文版 v1.02.00(賀立宇譯),P. 71。AIDA International。

在上課的時候不知為何我對教材寫的「保守地自潛」一直很有共鳴,每次出團時我都會稍微有點神經質。會對蛙鞋踢水入水的聲音很敏感,聽到聲音會立刻說「誰誰誰下去了,有人幫他看嗎?」;在大家覺得綁不夠深的時候,我就會覺得已經很深了啊。之類的。

只能說真的遇到事情時才發現潛伴制度真的非常重要,意外的發生完全就是一瞬間的。狹義來說,入水前確定有程度相當的潛伴戒護、不挑戰自己極限、保守地進行自潛活動、作好放鬆與準備呼吸,都能盡量避免意外發生;廣義來說,平常對自己身體的照顧、甚至是規律的作息與良好飲食,也多少能有幫助。

在大海的面前我們是如此渺小與脆弱,身體是脆弱的、心靈也是。但正因為如此渺小與脆弱,人類才需要守望著彼此、互相照顧著,也是因為如此人類才能走到今天。


Support me on Ko-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