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挖礦v2心得記錄
在幣圈跌撞這兩年,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好的交易員,無法判斷買賣點更不會看線圖,也不想隨時都要盯著幣圈資訊,但對於 DeFi 蓬勃的生態與創新的概念感到很有興趣,最後選擇了有存幣色彩的流動性挖礦。
當然一定要先聲明的就是,本篇文章僅是個人心得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賺有賠,請詳閱公開白皮書(?)。
此篇文章是從原本使用的部落格平台轉移過來,目前在Uniswap v3 原始碼許可證過期後,許多龍頭交易所已紛紛分叉 Uniswap v3 的原始碼並將流動性挖礦功能升級到 v3,大部分的 v2 流動性礦池已無利益可言,此篇文章僅為當時投入 v2 時的一份紀錄。
去中心化交易所:鏈上生態的地基
要說流動性挖礦之前,就得先介紹去中心化交易所與自動做市商。關於這兩個概念,大家可直接參考幣安學院的文章,相信會比我自己說明來的清楚許多:
目前去中心化交易所大多採用不需要訂單簿配對的自動做市商模型,讓使用者能在鏈上快速將各種幣互相交換,每條鏈幾乎都會有至少一間去中心化交易所,像是 BNB Chain 上的 Pancakeswap、Cosmos 上的 Osmosis、Ethereum 的 Uniswap……等等。
這些龍頭等級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可說是其鏈上生態的根基。看看上面幣安文章中所說的就能略見一二:
自動化做市商是 DeFi 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上能允許任何人無縫及高效地創建市場。儘管它與訂單簿交易所相比仍有其局限性,但它們卻為加密貨幣技術帶來重大的創新。
換句話說,鏈上的其他專案只要透過這些去中心化交易所建立資金池,或是透過各種方式(例如額外發幣)來鼓勵大家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上提供資金(通常會是「專案幣 ←→ 鏈原生幣」或是「專案幣 ←→ 交易所幣」的形式),便能快速增加專案幣的流通性,而不用通過中心化交易所的層層審核才能建立市場,這對剛起步的專案來說至關緊要。
BNB Chain 上的 MOBOX,便以發幣的方式來鼓勵大家投入 MBOX - BNB 資金池。
流動性挖礦
初步認識了去中心化交易所與自動做市商之後,就會比較容易理解流動性挖礦。簡單來說,就是你提供幣(資金)給去中心化交易所,支援自動做市商模型的交易行為(類似銀行換匯)並從中賺取收手續費分潤。
關於流動性,可參考幣安學院文章 《關於流動性的解釋》 。
由於自動做市商模型的運作,提供幣本身就等於是提供流動性,資金池中幣的數量越多、流動性便越高。而去中心化交易所從每次資金池中的交易行為抽取手續費之後,會照你提供的資金比例分給你手續費分潤來感謝你提供資金,這種每次交易都得到微量報酬的感覺跟 PoW 鏈上幫助確認交易的挖礦行為很像,所以才稱為流動性挖礦。
若想更深入了解流動性挖礦,可參考幣安學院文章 《去中心化金融(DeFi)中的流動性挖礦到底是什麼?》 。
交易所額外發幣
為了鼓勵大家提供流動性,除了交易時的手續費分潤之外,交易所本身通常會額外發自己的幣給提供資金的人,大家在各家交易所看到的年化報酬率,有一部分可能就是透過交易所額外發幣達成的。
雖然這對流動性提供者來說是額外獎勵,但要注意有的流動性池交易量低,獎勵結構會幾乎來自發幣,在挑選流動性幣對之前,也要考慮這方面的曝險。以 Pancakeswap 的「CAKE←→USDT」池為例,有 4 成的報酬率其實來自於交易所幣的配發。
流動性挖礦的風險
不管什麼投資方式都一定會有其對應的風險,以下講我自己觀察到的風險。
持有幣的風險
由於提供資金等於是持有資金池中的幣種,那麼首要承擔的當然是幣本身的風險,像是專案跑路、漲跌、幣本身的合約問題……等等。建議在進行流動性挖礦選擇幣池時以大幣為主,或是選擇自己了解且想長期持有的幣種。
去中心化交易所本身的專案風險
因為去中心化交易所本身就是一個鏈上專案,專案本身的風險當然也是風險,像是專案跑路、合約程式有問題……等等。建議選擇知名、規模大、經營時間長的交易所,這些交易所的資本通常也較雄厚,若發生意外也比較能補償使用者。
無常損失
無常損失是提到流動性挖礦時最常被提及的風險,概念上比較難理解,總之就是:你領出幣的時候,兩個幣種的價格比如果跟你存的時候不同,那你領出幣的總價值其實會比你當時只是單純持有到現在來得少。
關於無常損失,可參考幣安學院文章 《什麼是無常損失》 。
以網路上常見的無常損失計算機(採用 Uniswap 模型)舉例:
- 若存入時幣值比是 1 : 3,領出時是 1.5 : 6,其中一個幣值漲了 100%而另外一個只漲 50%,無常損失其實只有-1.03%,也就是會比你單純持有幣少賺-1.03%。
- 若漲跌相反,其中一個幣值跌了 100%而另外一個只跌 50%,無常損失仍然會是-1.03%,也就是會比你單純持有幣多虧-1.03%。
網路上有很多 無常損失計算機 ,大家有興趣可以按按看。
這裡有幾個關鍵:
- 無常損失是相對於你如果當時只是單純持有幣而言的損失,是因為自動做市商模型本身造成的額外損失。
- 只有從資金池提出幣時,無常損失才有機會實現。
- 只要價格比有差距,不論整體是漲是跌,都會有無常損失。
考慮到沒有人可以準確地讓存入與領出兩個時間點的幣值比完全一樣,所以只要有領出的行為,無常損失幾乎都會實現,但幣值漲跌差與無常損失的比例換算下來其實不大。
除非遇到其中一個幣種狂漲另一種狂跌的狀況導致漲跌差過大,才有可能會讓無常損失實現起來很痛,大部分的流動性挖礦透過手續費分潤及交易所發幣後填平無常損失後,還是有賺。
自己執行的流動性挖礦策略
要說策略其實也算不上,其實就是求一個放了之後不用花太多心力去注意的懶人風格。
剛開始做過逐水草而居只看報酬率不論幣種之類的行為,但覺得心臟真的要很大顆,畢竟報酬率高的幾乎都是市值很小的小幣,風險自然也跟著高;也做過每天收成交易所幣後立刻換成穩定幣追求現金流的行為,但後來發現手續費算下來其實所費不眥。
優先選擇鏈原生幣、交易所幣、穩定幣組合的幣池
前面說過,由於鏈上的龍頭去中心化交易所——很小的那種免洗交易所不算——幾乎是鏈生態的根基,交易所中的流動性池幾乎都圍繞著鏈原生幣及交易所幣去變化組合,在 Pancakeswap 的例子中來說就是 BNB 與 CAKE。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同小幣之間若要直接兌換,交易所只要先換成這兩種幣就能輕易達成,而不用額外需要一個小幣之間的池。
而穩定幣可說是傳統金融世界連結區塊鏈次元的蟲洞,是以去中心化交易所通常都會提供「鏈原生幣、交易所幣、穩定幣」三取二的組合池,這些池的資金量通常也相對較高、報酬也不會太低(那種 APY 動輒數百數千數萬%的小幣池不在討論範圍)。
考慮到風險與報酬的平衡,自己覺得優先選擇這些組合是更好的。
搭配自動複投協議
交易所額外配發的幣通常都需要自己手動收割,但搭配複投協議自動複投交易所額外配發的幣,不僅能夠最大化複利效益,也非常省事。並且由於持續在不同的時間點複投,也有平均鏈原生幣價格的效果。
當然多了一層的操作,就必須多承擔一層的專案風險,所以還是盡量選擇可信的協議比較好。
我選擇了「鏈原生幣 ←→ 穩定幣」幣池
由於穩定幣的漲跌相對小很多,因此選擇投入這種幣池幾乎是注定會有無常損失,之所以還是選擇這個幣池的原因有幾個:
- 剛開始就先將資金拆成一半穩定幣,可以抵抗未來波動。
- 複投時等於自動將收成的一部分即時換成穩定幣儲存起來,較能平衡交易所幣價格波動造成的收益波動。
雖然比較能抵抗波動,但到了牛市時,資金成長的幅度會不如選擇非穩定幣組合的幣池來得高,但這本來就是有不同的考量就是了。總而言之,就是我比較保守啦。
後記
因為自己是 BNB Chain(前身為幣安鏈與幣安智能鏈)的使用者,上面主要都用 BNB Chain 的專案舉例,但我相信 DeFi 在不同鏈的概念應該都差不多。
幣圈的投資方法非常多種,不管性格是狂野還是保守,大概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不像是外界所想像的那種一定都是非常大起大落、暴富暴貧的類型(當然整體而言還是要隨著幣圈上上下下啦)。
自己覺得流動性挖礦在其中就算是保守的作法(也是少數讓我能安穩睡覺的作法),持有幣的同時賺取一些收益,本質還是投資幣本身。甚至要極端保守的話,用穩定幣對(例如 USDT-USDC、BUSD-USDT、DAI-USDT……)去做流動性挖礦,基本上就跟美金存款差不多了。
衷心希望未來 DeFi 能夠與現實社會整合,形成新的金融世界,並給人類文明帶來更好的改變。